本篇各段大多由对话组成,记述墨子与弟子等人的谈话。全篇以谈论“义”的言论最多,但各段的思想内容并不连贯。墨子认为义是天下的良宝,行义,可以安国、利民,所以他孜孜不倦地坚持行义。他反对背义向禄的人,主张大家一起行义,这样,才可以实现“义”。
在这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人已经开始对墨家学说提出了质疑,例如:巫马子质问墨子“鬼神孰与圣人明智”、质疑墨子“兼爱”何利;夏之徒质问墨子“君子有斗”否,君子有斗、无斗,显然是针对墨家非攻停止战斗的主张而提出的。另外,墨子曾与骆滑氂争辩“好勇”与“恶勇”,这是墨子尚有像骆滑氂一类自持有“勇”的士人存在。古代的士人,平时督耕治民,战时披甲出战,文武兼备;至春秋末孔子教学,犹有“射、御”诸科,故“子夏之徒”以及“恶有士而无斗”质问墨子。
在游说鲁阳文君时又说:“大国攻打小国,譬犹童子之为马也。”把大国攻打小国,比作童子之为马,童子骑竹马,“足用而劳”,夹竹竿曳地而行,名为“骑马”,实自劳其足。今“大国攻打小国”,与童子骑竹马一样,名为获利,而自己国内“农夫不得耕,妇人不得织”,误耕误织,得不偿失。墨子直接表明攻战,无论对攻国还是守国都无利而有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