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子说道:仁人所做的事情,务必是在追求兴起天下之利,除去天下之害。然而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,天下最大的危害是什么呢?回答说:例如大国攻打小国,大家族扰乱小家族,强大的强夺弱小的,人多的欺凌人少的,狡诈的算计愚蠢的,尊贵的傲视卑贱的,这就是天下的祸害。又如,做国君的不仁惠,做臣下的不忠诚,做父亲的不慈爱,做儿子...
姑且试着推究这许多利益所产生的原因。这是哪儿发生的呢?这是从憎恶人残害人产生的吗?则必然会说:不是这样的。,必然会说:是从爱人、利人所产生的。分别研究天下爱人并给人以好处的,是别呢?还是兼呢?则必然会说是兼相爱。既然如此,这个相互有利、彼此相爱,果真是对天下大有好处的吗?所以墨子说:兼爱的理论确实是对的...
现在我将努力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情,以兼相爱来施政。所以大家都耳聪目明,相互帮助看东西听东西,用强劲有力的四肢相互帮助做事情,并且用道义相互勉励和教诲;因此那些年老而没有妻室子女的,也能有所奉养而得以享尽天年;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,也能有所依靠而长大其身。现在用兼相爱来治理天下,有这样大的好处,但是令人不解的事,天下的士人听...
然而天下的士子,攻击兼爱的言论还是没有停止,说道:兼爱的理论诚如以上所说,但是兼爱大概只可以选择士大夫,恐怕不能选择君王吧?那么姑且让我们按照兼相爱和别相恶两种思路展开看看究竟如何吧。假设这里有两个国君,其中一个主张兼相爱的观点,另一个主张别相恶的观点。所以主张别相恶&...
然而天下的士子,否定兼爱的言论还是没有停止,他们说:兼相爱算得上是仁,也算得上是义了;即使如此,难道可以实行吗?我认为兼相爱无法实行,打个比方,就好像让你提着泰山而跳过长江、黄河一样无法做到。所以兼相爱只不过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已,哪里是可以实行的东西啊?墨子说:提举泰山跳越长江、黄河,自古至今,自有人类以来...
而且不只《泰誓》这样记载,即使大禹的誓言也这样说。大禹说:众位军士,请听我说:不是我斗胆妄为,发动战争,而是有苗民在蠢蠢欲动,因而上天对他们降下惩罚。现在我率领众邦的各位君长,去征讨有苗。大禹征讨有苗,不是为了追求富贵和福禄,也不是为了追求耳目之娱,而是为了兴天下之利,除天下之害。这就是大禹的兼相爱。墨子所说的...
而且不只是《誓命》和《汤说》是这样,《周诗》也有这类的话。《周诗》上说:治国之道,非常宽广,没有偏向,没有私党。治国之道,非常便便,没有党育,没有私偏。治国之道,正直如箭矢,平平如磨刀石。君子所践履的,下民都看在眼里。如果以为我所说的话不符合道理的话,则古时周、周武王公平,重视贤能处罚暴虐,对父母兄弟也不偏私。...
然而天下的人反对兼相爱的主张,还是没有停止。他们说:这个兼相爱,恐怕有不符合双亲之利,而有害于人们成为孝子。墨子说:姑且让我们一起来考察一下孝子是怎样为父母考虑的。我不知道孝子为双亲考虑,是希望别人爱护和有利他的双亲呢?还是希望憎恶、残害他的双亲呢?按照常理来看,当然希望别人爱护和有利于他的双亲。既然如此,那么...
难道兼相爱是难以做到的事情吗?然而历史上有许多比兼相爱更难的事都做出来了,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,当灵王在世时,楚国的士人每天吃饭不超过一次,用力扶稳后才能站起,扶着墙壁然后才能走路。节食本是他们难以做到的,然而这样做后灵王喜欢,所以没有经过多久时间,民风却可以转移。则这无非是为迎合君主之意罢了。从前越王勾践喜欢勇猛,训练他...
隋文帝体恤下民 有关官员上奏:国库中物品堆放满了,再也装不下了,只能堆积在厢房中。隋文帝对此颇为吃惊:我不断削减人民的赋税,还经常大量地赏赐功臣,怎么还有这么多物品存在库里?官员回答:这是因为收入远大于支出。每年赏赐的加上花费的一共百万吨左右,故而库存并没有什么减损。于是又开辟了左藏院来存放财物...
鸡鸣狗盗 有人劝告秦王:孟尝君做秦国丞相,一定会先照顾齐国然后才考虑秦国,秦国实在危险!秦王于是仍任楼缓为丞相,囚禁孟尝君,想杀掉他。孟尝君派人向秦王宠爱的姬妾求情,姬妾说:我希望得到你那件白狐皮袍。孟尝君确实有件白狐皮袍,但已经献给了秦王,无法满足姬妾的要求。他的幕僚中有个人善于像狗一样钻洞盗窃,便潜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