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子

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。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,《墨子》比较自觉地、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,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、伦理思想。墨子最早提出“名实必须相符”的思想。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、类、故等逻辑概念。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。他以“耳目之实”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。他认为,判断事物的有与无,不能凭个人臆想,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。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,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。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。
子墨子曰:方今之时,复古之民始生,未有正长之时,盖其语曰:“天下之人异义。”是以一人一义,十人十义,百人百义。其人数兹众,其所谓义者亦兹众。是以人是其义,而非人之义,故相交非也。内之父子兄弟作怨仇,皆有离散之心,不能相和合。至乎舍余力,不以相劳,隐匿良道,不以相教,腐余财不以相分,天下之乱也,至如禽兽然,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、父子兄弟之礼,是以天下乱焉。 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,而天下乱也。是故选择天下贤良、圣知、辩慧之人,立以为天子,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。天子既以立矣,以为唯其耳目之请,不能独一同天下之义,是故选择天下赞阅、贤良、圣知、辩慧之人,置以为三公,与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。天子三公既已立矣,以为天下博大,山林远土之民,不可得而一也,是故靡分天下,设以为万诸侯国君,使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。国君既已立矣,又以为唯其耳目之请,不能一同其国之义,是故择其国之贤者,置以为左右将军大夫,以远至乎乡里之长与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。天子、诸侯之君、民之正长,既已定矣,天子为发政施教曰:“凡闻见善者,必以告其上;闻见不善者,亦必以告其上。上之所是,必亦是之;上之所非,必亦非之。己有善,傍荐之;上有过,规谏之。尚同义其上,而毋有下比之心。上得则赏之,万民闻则誉之。意若闻见善,不以告其上;闻见不善,亦不以告其上。上之所是不能是,上之所非不能非。己有善不能傍荐之,上有过不能规谏之。下比而非其上者,上得则诛罚之,万民闻则非毁之。”故古者圣王之为刑政赏誉也,甚明察以审信。是以举天下之人,皆欲得上之赏誉而畏上之毁罚。

【原文】

墨子曰:方今之时,复古之民始生,未有正长之时,盖其语曰:“之人异义。”是以一人一义,十人十义,百人百义。其人数兹众,其所谓义者亦兹众。是以人是其义,而非人之义,故相交非也。内之父子兄弟作怨仇,皆有离散之心,不能相和合。至乎舍余力,不以相劳,隐匿良道,不以相教,腐余财不以相分,之乱也,至如禽兽然,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、父子兄弟之礼,是以天下乱焉。

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,而天下乱也。是故选择天下贤良、圣知、辩慧之人,立以为天子,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。天子既以立矣,以为唯其耳目之请①,不能独一同天下之义,是故选择天下赞阅、贤良、圣知、辩慧之人,置以为三公,与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。天子三公既已立矣,以为天下博大,山林远土之民,不可得而一也,是故靡分天下,设以为万诸侯国君,使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。国君既已立矣,又以为唯其耳目之请,不能一同其国之义,是故择其国之贤者,置以为左右将军大夫,以远至乎乡里之长与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。天子、诸侯之君、民之正长,既已定矣,天子为发政施教曰:“凡闻见善者,必以告其上;闻见不善者,亦必以告其上。上之所是,必亦是之;上之所非,必亦非之。己有善,傍荐之;上有过,规谏之。尚同义其上,而毋有下比之心。上得则赏之,万民闻则誉之。意若闻见善,不以告其上;闻见不善,亦不以告其上。上之所是不能是,上之所非不能非。己有善不能傍荐②之,上有过不能规谏之。下比而非其上者,上得则诛罚之,万民闻则非毁之。”故古者圣王之为刑政赏誉也,甚明察以审信。是以举天下之人,皆欲得上之赏誉而畏上之毁罚。

【注释】

① 请:通“情”。

② 傍荐:广为推荐。傍,同“旁”。

【翻译】

墨子说:与现在相比,远古初有人类还没有行政长官的时候,人们的语言所表达的意思是各不相同的,那时候一个人有一种意思,十个人有十种意思,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意思,人数越多,意思也就越多。而且每人都认为自己的意思是对的,认为别人的是错的,所以相互攻击。在一个家庭内,父子、兄弟相互怨恨,人心离散,不能和睦相处。以致有余力的不愿意帮助别人,有好的道理也隐藏起来,不愿意教给别人,有多余的财物腐烂了,也不愿意分给别人,因此天下混乱,如同禽兽一般,没有君臣、上下、长幼的区别,没有父子、兄弟之间的礼节,因此天下大乱。

明白了百姓没有行政长官来统一天下的意见,天下就会大乱,所以就选择天下的贤才、圣智和口才好的人,推举他为天子,让他担当起统一天下不同意见的重任。天子已经有了,只是觉得一个人的见闻有限,无论如何不能够统一天下的意见,所以就选择天下人民赞赏的贤才、圣智和口才好的人,推举为三公,参与从事统一天下的意见。天子、三公已经立定了,又因天下地域太广,远方山野的人民,不可能得到统一,所以划分天下,设立了数以万计的诸侯国君,让他们从事于统一他们各国的意见。诸侯国君既然已经有了,认为仅以他自己耳目所闻所见的实情,尚不能统一一国的意见,所以又在他们国内选择一些贤人,立为国君左右的将军、大夫,以及远至乡里之长,让他们参加从事统一国内的意见的工作。

天子、诸侯国君、人民的行政长官既然已经确定,天子就发布政令,说:“凡听到或看到好的典型,一定要向上级报告;凡听到或看到不好的典型,也必须报告给上级。上级认为是对的,必须也加以肯定;上级认为是错的,也必须加以否定。自己有好的想法,要及时向上报告;上级有了过失,要批评和规劝。与上级意见保持一致,而不能有与下面勾结的私心。这样,上级得知就会赏赐他,百姓听见了就会赞美他。假如听到或看到好的典型,而不报告给上级;凡听到或看到不好的典型,也不报告给上级。上级认为对的,不肯认同,上级认为错的,不肯否定。自己有好的想法也不能及时地给上级建议,上面有过失也不批评也不规谏。与下面勾结而毁谤上级,凡是遇到这种情况就要予以惩处,百姓听见了也要谴责他们。”所以古代圣王制定刑法赏誉,都非常明察而且从实际出发。因此凡是天下的百姓,都希望得到上级的赏赐赞扬,而害怕上级的批评与惩罚。
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2025
作者:【战国】墨翟 编译:王学典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