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子

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。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,《墨子》比较自觉地、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,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、伦理思想。墨子最早提出“名实必须相符”的思想。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、类、故等逻辑概念。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。他以“耳目之实”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。他认为,判断事物的有与无,不能凭个人臆想,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。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,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。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。
入国而不存其士,则亡国矣。见贤而不急,则缓其君矣。非贤无急,非士无与虑国。缓贤忘士,而能以其国存者,未曾有也。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;桓公去国而霸诸侯;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。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,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。太上无败,其次败而有以成,此之谓用民。

【原文】

入国②而不存其士,则亡国矣。见贤而不急,则缓其君矣。非贤无急,非士无与虑国。缓贤忘士,而能以其国存者,未曾有也。

昔者文公出走而正;桓公去国而霸诸侯;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。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也,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。太上无败,其次败而有以成,此之谓用民。

【注释】

① 亲士:亲近贤能之人。

② 入国:“入”疑“乂”之形误,乂国即治国。

【翻译】

治理一个国家而不关心贤士,那么这个国家就会灭亡。见到贤德的人而不急于任用,他们就不会尽心尽力辅佐君主。没有比任用贤能的人更急迫的事情了,没有贤德的人才,就没有人与国君一起谋划天下大事。怠慢贤才,轻视贤士,而又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事,那是从未有过的。

从前,晋文公曾经长期流亡国外,而后来成为天下盟主;也曾出走国外,最后称霸诸侯;越王勾践受过吴王战败的受辱,最终成为威慑中原诸国的贤君。这三个国君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扬名于天下,都是由于他们的国家曾遭受困境、个人曾蒙受奇耻大辱的缘故。最高明的当然是不失败,其次是失败了但能反败为胜,有所成就,这才叫善于用人。
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 5000言522843982 评论 入国而不存其士,则: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
Copyright © 2017-
作者:【战国】墨翟 编译:王学典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昭明文选
萧统编纂的诗文总集

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