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段为 : 墨子 · 尚同(下) 篇

【原文】

今此何为人上而不能治其下?为人下而不能事其上,则是上下相贼也。何故以然?则义不同也。若苟义不同者有党①,上以若人为善,将赏之,若人唯使得上之赏而辟②百姓之毁;是以为善者必未可使劝,见有赏也。上以若人为暴,将罚之,若人唯使得上之罚,而怀百姓之誉;是以为暴者必未可使沮,见有罚也。故计上之赏誉,不足以劝善,计其毁罚,不足以沮暴。此何故以然?则义不同也。

然则欲同一之义,将奈何可?故子墨子言曰:然胡不赏使家君,试用家君发宪布令其家?曰:“若见爱利家者,必以告;若见恶贼家者,亦必以告。”若见爱利家以告,亦犹爱利家者也,上得且赏之,众闻则誉之;若见恶贼家不以告,亦犹恶贼家者也,上得且罚之,众闻则非之。是以遍若家之人,皆欲得其长上之赏誉,辟其毁罚。是以善言之,不善言之;家君得善人而赏之,得暴人而罚之。善人之赏,而暴人之罚,则家必治矣。然计若家之所以治者,何也?唯以尚同一义故也。

家既已治,国之道尽此已邪?则未也。国之为家数也甚多,此皆是其家,而非人之家,是以厚者有乱,而薄者有争。故又使家君总其家之义,以尚同于国君,国君亦为发宪布令于国之众,曰:“若见爱利国者,必以告;若见恶贼国者,亦必以告。”若见爱利国以告者,亦犹爱利国者也,上得且赏之,众闻则誉之;若见恶贼国不以告者,亦犹恶贼国者也,上得且罚之,众闻则非之。是以遍若国之人,皆欲得其长上之赏誉,避其毁罚。是以民见善者言之,见不善者言之;国君得善人而赏之,得暴人而罚之。善人赏而暴人罚,则国必治矣。然计若国之所以治者何也?唯能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。

【注释】

① 党:偏私,偏爱。

② “辟”上疑脱“不”字。

【翻译】

现在为什么居人之上的人不能治理他的下属,居人之下的人不能侍奉他的上级?这就是上下之间相互残害。什么原因造成这样呢?就是由于各人的见解主张不同。假若见解主张不同的人双方有所偏袒,上面认为这人是好人,要赏赐他,这人虽然得到了上面的赏赐,却免不了百姓的非议;而真正做好事的人却未必就从中受到鼓励。上面认为这人是个恶人,要惩罚他,此人虽得到了上司的惩罚,却在百姓中享有盛誉;所以真正作恶的人未必就会受到抑制。所以思考上面的奖赏荣誉,还不能起到引人向善的效果,他的批评惩罚也不能够遏制邪恶势力。这是什么缘故使之如此呢?就是各人见解主张不同。

既然如此,那么想统一天下各人的不同意见,怎么办呢?墨子说:为何不试着使家君对他的下属发布政令?说:“你们见到爱护和有利于家族的,必须把它报告给我;你们见到憎恨和危害家族的也必须把它报告给我。”你们见到爱护和有利于家族的报告给我,也和爱护和有利家族一样,上面得知了将赏赐他,大家听到了将赞誉他;你们见到了憎害家族不拿来报告,也和憎害家族的人一样,上面得知了将惩罚他,大家听到了将非议他。以此遍告这全家的人。人们都希望得到长上的赏赐赞誉,而避免非议惩罚。所以,见了好的来报告;见了不好的也来报告。家君了解到善人就赏赐他,了解到恶人就惩罚他。善人受到奖励,恶人受到惩罚,那么家族就会被治理好。然而考察家族被治理好的原因是什么呢?唯一的原因就是在家族之内实行了统一各种不同意见的“尚同”这一主张。

家族已经被治理好了,治国之道就尽在这里了吗?那还不是的。国家是由许多家族构成的,它们都认为自己的家族是正确的而别人的家族是不正确的,所以严重的就发生动乱,轻微的就发生争执。所以又使家君总结其家族的道理,尚同于国君,国君也对国中民众发布政令,说:“你们看到爱护和有利于国家的必定拿它来报告;你们看到憎恶和残害国家的,也必定拿它来报告。你们看到爱护和有利于国家的把它上报了,也和爱护和有利国家的一样,上面得悉了将予以赏赐,大家听到了将予以赞誉;你们看到了憎恶和残害国家的不拿来上报,也和憎恶和残害国家的人一样,上面得悉了将予以惩罚,大家听到了将予以非议。以此遍告这一国的人,人们都希望得到长上的赏赐赞誉,避免他的非议惩罚。所以人民见到好的来报告,见到不好的也来报告;国君得到善人予以赏赐,得到恶人而予以惩罚。善人得到奖赏而恶人受到惩罚,那么国家必然被治理好。然而考察这一国被治理好的原因是什么呢?只是能够用统一不同意见的“尚同”主张施行政教。

元芳,你怎么看?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